南京邮电大学:借一项赛事,建一套“体系”

内容摘要■本报记者 陈彬时下,又到了高校毕业生春季学期的就业“黄金期”。很多高校纷纷邀请企业来校网罗中意的人才。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南邮)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年,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都会走进南邮校园。不过,在面试南邮学生时,这些企业经常

■本报记者 陈彬

时下,又到了高校毕业生春季学期的就业“黄金期”。很多高校纷纷邀请企业来校网罗中意的人才。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南邮)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年,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都会走进南邮校园。

不过,在面试南邮学生时,这些企业经常会问到一个有些特别的问题——你参加过“数模大赛”吗?

招聘企业口中的“数模大赛”,全称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项创办于1992年的数学赛事,目前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科竞赛。

作为一所地方性行业院校,南邮自参赛至今,成绩颇为优秀。比如在2024年,该校学生就斩获了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6项,这是该赛事允许参赛学校获得的最多奖项。这样的“大满贯”,该校已经获得3次了。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该校在几十年的摸索中,依托数模比赛不断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南邮风格的数学人才培养体系。正如南邮理学院副院长金正猛在受访时所言,“体系对了,优秀人才培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心中扎根的理念

南邮与“数模大赛”结缘是在1995年。那一年,该校教师杨振华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让他指导学生参加“数模大赛”。对此,杨振华的第一反应是——啥是数模大赛?

“那时我还很年轻,从没接触过数模。”杨振华回忆说。于是,他找了一道往年的比赛试题,自己做了起来。

那道题目要求在一场赛会制比赛中,给多支足球队的成绩排序。题目看似不难,但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有理有据地分析求解,这让不谙此道的杨振华花费了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他慢慢理解了数模大赛是咋回事儿。

“简单地说,就是将一道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摆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用数学方式解决。这样的思路现在看来并不稀奇,但在当时,‘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理念并不多见。”杨振华说,伴随着南邮师生对数模大赛越来越熟悉,赛事的成绩越来越好,这种理念开始在南邮师生的心中扎下根来。

1996年,首次参赛的南邮获得了此项赛事江苏赛区一等奖,当年,杨振华在校内主讲了数模选修课;两年后,南邮拿到了全国比赛的一等奖,南邮针对全校范围内的理、工、管理类学生开设了数学实验必修课,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又过了几年,一群喜好数模的南邮学生在校内开设了首个数模学生社团,直到今天。

南邮学生韩书星就是通过学生社团,第一次知道数模的。

“大一时,我在社团里第一次听说有数模比赛。”如今已经大四的韩书星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听几位学长学姐分享一堆学习数模的经验后,她本能地觉得,“学习了这个东西后,应该能提升自己”。

“很多时候,就是这一点点的心动带学生们走进了数模的世界。”杨振华说,最终,这份心动也在自己的努力下,变成了对自身能力实实在在的提升。

2023年,在当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韩书星与队友组队,在这场涵盖全球1685所院校(校区)、59611个代表队、超过18万名学生的比拼中,拿下了本科组唯一的“北太天元数模之星”奖。该奖项是此项赛事中仅次于最高奖项——高教社杯的荣誉。

“数学”与“创新”的结合点

韩书星获得“北太天元数模之星”奖的那一年,南邮共有170支代表队报名参赛。按照每个代表队有3名选手计算,当年真正参与此项赛事的学生不过500余人,而目前南邮在校生总人数已超过3万人。对于参赛不能覆盖的那些学生来说,“学习数模”的意义何在?

对此,金正猛坦言,南邮开展数模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为了一两场比赛,而是希望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贯彻到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比如,除了少数外语类专业学生外,其他几乎所有专业的南邮学生都会在大一或大二时,学习一门名为“数学实验”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持续时间仅有一周,但在这一周内,学生的所有时间都要用来学习相关数学软件,并尝试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破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这门课程的实质与数模大赛是相通的,都是培养学生关注实际的意识,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正猛说。

除“短期”的数学实验课外,前文提到的数学建模选修课也一直持续至今,其课程的核心目标仍是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最终能参加数模竞赛的学生,有很多是从这门课中脱颖而出的。对于这些学生,学校还会组织专门的备赛集训。

“学生通过覆盖全校的数学实验必修课,初步接触数学建模,对此产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加入选修课学习,其中的优秀者再次被选拔,通过参加数模竞赛的形式,进一步锻炼相关能力。”金正猛说,数学实验课、数学建模课、备赛集训和竞赛,构成了南邮“金字塔”型的数模实践教学体系。

此外,“学生做数模本身需要良好的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三大底层课程组成了完备的数学基础课程体系。”杨振华说。

金正猛告诉《中国科学报》,这套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但创新是有很多层次和方面的,数学又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因此如何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选择的点便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体系搭建也需耐得住寂寞

通过课上、课下全方位的培养和熏陶,至少在数学相关的领域,南邮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比较突出的。因此,该校学生也更受产业界的青睐。

有数据显示,近3年来,平均每年都有超过200名南邮毕业生入职华为公司,这在国内非“985”高校中位列前茅。除华为外,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阿里巴巴、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也几乎每年都会到南邮“抢人”。

这些数字背后,固然有优势学科领域相近的天然优势,但南邮学生本身的特点也不可忽视。正如金正猛所言,“在企业界,南邮学生动手能力强是有口皆碑的,而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恰恰是企业最为看重的”。

要形成这样的“口碑”,并非易事。

杨振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自开始组织学生参与建模大赛之时起,几十年来,南邮从校方到老师,几乎从未停止有关建模思想如何融入学生培养的思考。正是在此过程中,学校不但组建起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数模教练队伍,更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如今,无论是比赛成绩还是人才培养成绩,其实都是这套体系自然的‘开花结果’。”

对此,金正猛也表示,数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基础学科,要深入研究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数学人才的培养,以及数学教学体系的搭建,同样需要耐得住寂寞。

“建模大赛固然重要,获得全国冠军固然光荣,但它归根结底只是一场比赛。如果我们眼中只有一场比赛的成败,建模大赛永远都只会是少数学生的自娱自乐,甚至只是‘面子工程’。”金正猛说,“但如果我们将其视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工具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阶梯,这就不是一场比赛那样简单,而是真正成为学校整体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如此,其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