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需要男人 但男人需要lululemon吗?

内容摘要2024全财年,lululemon净利润达18.15亿元,同比增长17.06%,中国地区营收增速达46%。但这次,撑起lululemon的既不是瑜伽,也不是super girls了。四季度业绩超出预期,但并非是品牌核心瑜伽品类所带动,主要是

2024全财年,lululemon净利润达18.15亿元,同比增长17.06%,中国地区营收增速达46%。

但这次,撑起lululemon的既不是瑜伽,也不是super girls了。

四季度业绩超出预期,但并非是品牌核心瑜伽品类所带动,主要是男女外套、保暖服饰、手提袋等配饰颇受欢迎,2025财年品牌也表示仍会继续在男性服饰品类深耕。

作为瑜伽界的“爱马仕”,品牌近几年的重心不断向其他品类迁移,就如同目标人群不再是super girls而是super boys,但当它开始讨好所有人,谁还会为它买单?

财报亮眼

难掩增长焦虑

单看财报数据的确亮眼,但同步公布的2025年度业绩指引却低于市场预期,股价一度跳水大跌,3月28日再下跌14%创下2024年10月以来的最低价。

美国市场销售放缓预期、供应链成本上升、关税影响毛利率的情况下,导致短期股价遭遇重挫。

业绩承压,拓宽品类不是品牌急于求增长的唯一表现,“自降身价”也成为了品牌的自救良药。

一方面,品牌门店不断下沉,二三线城市门店数量占比接近25%,2024年11月新开设的5家门店中,其中两家都位于二线城市常州和惠州,目标人群逐渐瞄准小镇贵妇。

人群方面,除了不断下沉,也逐渐把男性群体作为核心目标人群。lululemon于2月官宣F1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出任品牌大使,这并不是品牌的初试水,甚至早在2023年便在上海虹桥天地推出国内首个男装快闪空间,于2024年开设中国首家男装独立门店。

此外,品牌也打破了“不打折宗旨”,不仅积极参与电商平台大促,也正式开设抖音官方旗舰店,高频自播并发放优惠券。不仅在线上降价促销,线下也积极入驻多地奥特莱斯,近一年多时间,先后入驻上海青浦奥莱、北京八达岭奥莱等。

增长焦虑之下,可以说lululemon亲手撕下过去引以为傲的品牌标签,一是女性,二是瑜伽,三是高端。

不做瑜伽界爱马仕

化身运动届ZARA

品牌早期几乎不打广告,街上穿着单品走过的行人都是免费的移动广告,所以品牌早期的营销策略集中于社群运营,或是诸如瑜伽教练等能够凸显品牌调性的品牌大使。

可以说品牌大使几乎代表了品牌价值观,24年品牌签约贾玲作为品牌大使引发原有客群不满,说白了就是品牌精英主义人设和大众化转型的割裂。

贾玲作为极具标签化的喜剧演员,草根逆袭的公众认知与品牌赖以溢价的阶级区隔感发生冲突。

在lululemon 贾玲的官宣资料中,也并没有出现品牌最具标志性的单品——瑜伽裤,代言人不具有瑜伽专业背景,品类也开始不断向非瑜伽场景迁移,品牌的专业权威性在不断被削弱。

品牌的品类布局逐渐向短裤、短袖、运动内衣、跑训鞋倾斜,企图化身运动届的ZARA,以品类之广换增长。

2024年品牌的新爆品已经没有多少瑜伽的身影,无论是乘上温网东风的网球裙,还是ABC男裤等单品,都不是在契合品牌原有核心客群的需求。从天猫平台品牌旗舰店来看,背包、水杯、头绳、男士内裤等品类赫然出现在销量TOP产品之列。

瑜伽市场渗透率不断增长,增长困局之下,以“稀释”瑜伽品类求增长,但调性冲突不可避免。

当它试图突破瑜伽垂直领域时,就必然要承受品牌资产的重构阵痛。

时代造就lululemon

super girls不再性感

super girls不香了,那为什么品牌一开始锚定了这一方向?

2000年代初的瑜伽是高收入白人女性的专属运动,高经济实力、追求身心平衡、高社群归属感,lululemon的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品牌通过产品力+社群运营获得成功,其宗教般的品牌文化更是牢牢圈住了其核心客群,借以创始人Chip Wilson影响力使lululemon成为瑜伽圈子里的精神信仰,自然带动产品的品牌溢价。

作为曾经的教科书案例,如今却不再专注于其引以为傲的瑜伽品类,本质上还是瑜伽市场的大众化与分流。

瑜伽的渗透率不断增高,已经成为一项大众化运动,甚至还不断被其他替代运动分流。社媒平台瑜伽话题声量基数大,但持续下滑,反观普拉提、barre声量均呈正增长趋势,持续瓜分原有瑜伽人群。

瑜伽人群向普拉提迁移也曾在社媒平台引发讨论,一是普拉提对体态的调理效果更契合当下女性需求。二是普拉提的明星效应,诸多好莱坞女性、Kpop女星、亦或是高知名度的国内女星刘诗诗、孙俪等纷纷晒出普拉提美照,引发大众打卡跟风。三是普拉提更贵更私密,成为super girls新选择,普拉提单节课价普遍比瑜伽高30%-50%,在北上广城市私教课普遍在500元以上。

同时,大众价值观的变迁也是原因之一。当下Z时代人群更追求个性化表达,而不是品牌构建的集体认同感,让品牌起家的社群运营吸引力也在逐步下滑。

除了运动偏好的改变,运动人群性别的变化也是一大诱因。2023年全国健身市场女性占比达到55%,但呈现一定下滑趋势,男性健身消费者占比小幅提升。lululemon于2024年1月开设中国首家男装独立门店,目标人群的性别转变也在逐渐稀释品牌的女性基因。

瑜伽核心受众体量萎缩、男性消费群体的高潜力,市场环境的变迁促使lululemon转型,也是增长压力之下的正确选择。

拓品类

救得了lululemon吗

增长焦虑下的品类扩张,是饮鸠止渴还是战略必须?

短期来看,非瑜伽品类的确让品牌尝到了甜头,肉眼可见的营收增长印证了品类扩张的“正确性”,随之而来的便是增长的可持续性焦虑。

从品类层面来看,在非瑜伽品类之中lululemon难以与Nike、Adidas等专业运动品牌比专业性和品类覆盖的全面性。在垂直运动领域,难以与迪桑特比滑雪领域的专业性,徒步场景下又难以与北面等品牌比认知度。

针对运动鞋品类而言,根据天猫平台运动鞋品类消费者反馈,lululemon在外观设计更胜一筹,但在透气性、穿着便携性方面不及Nike的消费者满意度情况。

从技术专业性来看,Nike早在2016年专利数量便突破5000个,air气垫技术更是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而截至2023年lululemon品牌专利数约为500个,Nulu作为其明星面料更注重舒适感而非运动表现。

今年3月10日,初审裁定lululemon品牌部分鞋类产品侵犯了Nike在鞋类结构创新方面的专利,对lululemon而言,运动科技的专业化道路更是压力重重。

从人群层面来看,Vuori、Ten Thousand等主打男士运动品牌更具优势,甚至可以说是专注Super boys人群,在男性群体中更垂直、更具竞争优势,有着较强的品牌认知。

lululemon难以突破专业天花板,主要是由于“瑜伽生活方式”到“专业运动”的鸿沟,而品牌早期更依赖于社群经济而不是运动科技。

品类和人群扩张是品牌谋求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正确,但随之而来也面临着更大的品牌竞争压力。当技术拼不过Nike、小众打不过Vuori,或许专业运动与快时尚之间的空白地带才是lululemon的舒适区。

注:文/沥金,文章来源:沥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