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祭”也要郑重其事,网上“生意” 轻信不得

内容摘要▲资料图:北京太子峪陵园,有免费鲜花提供。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替你烧纸,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今年清明期间,代祭扫服务悄然升温。据法治日报记者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市场发现,不少商家已经推出各类清明代祭扫服务,收费300-1000元不等
▲资料图:北京太子峪陵园,有免费鲜花提供。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替你烧纸,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今年清明期间,代祭扫服务悄然升温。据法治日报记者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市场发现,不少商家已经推出各类清明代祭扫服务,收费300-1000元不等。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一些“专业代祭”广告也流传网端,甚至有“中国道教祖庭所在地”之名的江西龙虎山也牵涉其中,相关广告还以“国家公证处监督”为噱头。

对此,龙虎山道教协会发布声明打假,称此类行为严重歪曲了道教的祭祀文化。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市监局工作人员也表示,有些人可能打着道教名号、冒用工作人员身份引导消费,提醒游客不要误信。

代祭扫兴起,有其深刻时代背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异乡人”成为普遍社会现象,这也让集体祭祖的传统习俗难以维系。代祭扫同云祭祀、数字遗产等新兴形态一样,借助技术手段延续人们对逝者的情感,给无法返乡的游子提供了情感出口,即便身处异地,也能表达对先人的缅怀。

然而,代祭扫服务作为一种“远程尽孝”模式,自诞生之日即伴随着争议,部分人秉持“孝道不可外包”的观念,将其斥为形式主义。而今,代祭行业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无疑更加剧了这一质疑。

如据报道,某跑腿平台推出价格高达4999元的代祭扫服务,包含茅台祭祀、寺庙祈福与微纪录片拍摄,将祭扫异化为奢侈品般的身份象征。在二手交易平台等灰色地带,部分商家用预录视频冒充现场祭扫,还有商家借“能量强大”“积德行善”之名,收取高额费用后拉黑消费者。而所谓“江西龙虎山执行,国家公证处监督”的“专业代祭”生意,更是已被公开打假。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祭扫仪式的庄重性,亵渎了人们对逝者的情感,让原本纯粹的情感表达沦为逐利工具,显然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亟待整治。

从市场主体来看,非备案经营机构若擅自扩大殡葬经营范围,违反殡葬管理条例,情节严重或涉嫌非法经营犯罪。即便已备案的合规商家,若未履约或未执行指导价,消费者可依法维权,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其退款、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能对其进行停业整顿或吊销执照处罚。此外,打着风景区名号、冒用机构工作人员身份做广告等,也可能涉嫌虚假宣传等。

代祭扫服务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也能解决一些人的现实痛点。但无论如何,祭扫都是一件郑重其事的事情,而网上这些号称“专业代祭”的生意,显然不靠谱。相关机构及时出来打假,也很有必要。

实际上,近年来,北京等多地都有推广公益性质的代祭扫服务,且大多为免费。比如,今年清明节前,北京市民政局就明确,不方便到现场扫墓的市民,可通过多个官方渠道预约申请公墓免费代祭扫服务,可免费提供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等基本服务。

清明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香烛是否由自己亲手点燃,而在于内心那份对逝者的思念是否始终炽热。面对代祭这一新兴事物,在理解与包容看待的同时,对那些打擦边球、虚假宣传甚至欺诈消费者的不良商家,监管部门应予以严处,多方共同发力,方能守护好清明祭扫所承载的真挚情感与文化内涵。

撰稿 / 孔德淇(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