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的大厂担当:对内发钱促活 对外出海护航

内容摘要最近外贸人不太好过,感叹“关税上涨,订单停了”,但有一些行业更忙碌了。滴滴司机发现打车的人变多了,人们趁着天气转暖出门采风、逛街;超市理货员发现,买东西的人变多了,他们的购物车里,堆满了外贸转内销的“出海同款”商品;直播间里,主播们加班加点

最近外贸人不太好过,感叹“关税上涨,订单停了”,但有一些行业更忙碌了。滴滴司机发现打车的人变多了,人们趁着天气转暖出门采风、逛街;超市理货员发现,买东西的人变多了,他们的购物车里,堆满了外贸转内销的“出海同款”商品;直播间里,主播们加班加点帮外贸企业卖货,都是原本出口美国的品质货……

这些看似分散的画面,实则折射出商务部提出加速“内外贸一体化”政策后的化学反应。当传统外贸遭遇寒流时,科技大厂们正在逆风送暖。

有的企业拿出真金白银补贴,比如滴滴一边给乘客发优惠券,激活消费,一边对出口重点区域的新增司机提供补贴和托底机制。有的企业提供渠道,电商平台和零售企业们积极推动“出口转内销”,如永辉超市、华润万家都在给外贸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出行平台滴滴凭借生态布局,计划在2030年前把10万辆国产电动车输送到墨西哥。

细看这些举措,沿着两条主线展开:对内,促消费、拉动就业,让出口受阻的商品在国内市场找到新出口,为岗位受影响的人提供灵活就业的机会;对外,依托自身全球化业务,为更多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风浪越大,暖流越强。当危机来临,中国的科技企业展现出极大的担当,它们正共同用真金白银和数字基建,给外贸和内销架桥,让好的商品和服务在国内外市场自由流动。这或许就是中国经济的底色:扛得住风浪,更生得出新芽。

促消费:

十块打车券如何撬动消费复苏链

当海外订单被关税“卡住脖子”,最受冲击的是两件事:货卖不出去,人留不下来。

外贸厂家的仓库里堆满了贴着美标的“中国好货”,但要让这些产品走进国内百姓家,远不止换个标签那么简单——从口味到尺寸,从包装到渠道,处处都是挑战。

苏宁易购上线“24小时极速入驻通道”,外贸企业最快可以一分钟开店;永辉超市开通了“绿色通道”,外贸商品从验货到进店最快只需要15天——不同于传统商超要走三个月的流程。

中国新零售企业用数字化手段,帮着外贸企业抢时间,把积压的库存,以最快的时间变成国内市场的热销品。

传统线下商超也加入了进来。华润万家将外贸货“分级”,分别放进精品超市、综合超市和社区超市;联华超市更是把外贸厂变成自有品牌车间——一些国际大牌的供应商或代工厂,在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和款式创新上有优势,联华超市从中挑出优质产品,直接升级为自有品牌。

除了渠道端在发力,在消费端,滴滴投放的10亿出行补贴,正在产生化学反应:当用户领了10元打车券,不光是多叫一次网约车,更有可能多在商场、景区消费一次。十元补贴,能撬动百元甚至更多的消费。

更不易发现的变化,可能在街头巷尾。滴滴的运力网络就像毛细血管,这波补贴最受益的不只是聚集在商场、景区的消费流量,还有街角那些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店。

一位消费从业者评价,用户一般是先有需求再出门,滴滴这种“出行搭台,消费唱戏”的生态,把散落的消费场景织成了一张网,用刺激出行的方式,激活餐饮、购物、文旅等关联的消费场景,“当出行成本低于心理阈值,人们更容易重建‘出门即消费’的肌肉记忆”。

如果说解决“货”的问题是止损,那么安置“人”的挑战则关乎长远。

滴滴拿出10亿就业专项资金,给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外贸重镇的司机发补贴,新司机注册就有“兜底”扶持。

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数百万司机通过滴滴平台获得收入,而2025年追加的10亿补贴,重点是帮助外贸行业的“转岗大军”平稳过渡。

网约车能像海绵一样吸纳零散劳动力,滴滴就像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就业蓄水池”,靠调度运力网络,把社会闲置劳动力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给“转岗人”铺了条缓冲带,把平台经济特有的“就业弹性”发挥到极致。

促消费的企业们其实也在悄悄增加岗位。例如,苏宁的24小时入驻,带火的不只有商品,还有仓储、物流等配套岗位;永辉超市的极速上架,让超市导购员变得紧缺。

当苏宁永辉们让更多家庭买到外贸优品、滴滴们为受影响的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套科技企业联动的解法正在证明: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具备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底气。

闯海外:

10万辆电动车远征南美的生态打法

当传统外贸的集装箱货轮在关税壁垒前被迫“停航”时,中国制造的出海之路需要新的“数字罗盘”。科技企业正在靠数据与生态,帮助外贸企业将路越走越宽。

今年3月,阿里国际站和上海长宁区政府合作打造的“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正式落地。可以理解为,阿里把通关、物流、支付、AI营销等环节打包成模块化方案,让中小外贸企业“拎包”入驻。这种规模化的“集装箱式”出海,抗风险能力更强。

如果说阿里国际站是帮中小企业搭好了出海的“高速公路”,那么滴滴在南美的战略——计划2030年前向墨西哥投放10万辆国产电动车,同时依托滴滴巴西旗下“99出行(99 Taxis)”建设1万个国产公共充电桩——更像是直接“铺设铁轨”,带动产业链上的更多企业一起跑。

10万辆国产电动车跑在墨西哥的大街小巷,就像移动的广告牌——当本地人发现中国电动车在热带气候下电池更耐用、空调更给力,口碑传播可能比车企砸广告费更管用。

这些车跑起来要充电,滴滴便顺势在拉美落地1万个充电桩。电网改造能带动电力设备出口,这些订单可能惠及中国电力设备商。

这步棋不仅是配套工程,更是卡位战。就像早年加油站决定了燃油车势力范围、充电桩的密度决定电动车市场的天花板,滴滴的充电桩,可以解决电动车推广最大的痛点“里程焦虑”,也为电池厂们铺了路。

滴滴的海外布局,表面是以网约车生意切入,实际上建立起了包括电动车、充电桩、支付系统等在内的一整套生态。有数据显示,每部署1个充电桩,需配套变压器、电缆、智能电表,能拉动1:5.3的产业链订单 。

这种方式在其他巨头身上也得到过验证。亚马逊通过自建物流体系、云服务和支付系统,形成从电商到技术服务的全链条覆盖,通过生态闭环提升用户价值与市场渗透率。

滴滴这招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整车拆解为充电桩(电力设备)+电池(储能产品)+网约车服务(数字平台),将中国的新能源标准、运维经验等打包成“出海操作系统”,让当地市场从车轮到电网都烙上中国印记,比传统整车出口更能抵御系统性风险。

在关税壁垒高筑的2025年,阿里国际站和滴滴的远征,给行业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曾经单兵作战的产品输出,正在升级为带着基建的生态出海。这或许才是应对贸易战最长久也最坚韧的解法。

结语

传统贸易战的剧本里,关税是主角,企业被动承压,但中国科技企业正在改写剧本。

永辉超市的绿色通道、滴滴的打车券和就业池等等……共同织成了一张“就业-消费双循环”的网络。海外消化不了的库存,在国内成为热销品,被外贸寒冬吹散的工人,转身能在服务业找到避风港。这种市场自愈能力 ,比单纯的补贴更有生命力。

阿里国际站给中小企业的不只是流量,而是一套在全球做贸易的“万能工具箱”。滴滴的拉美战略中,10万辆电动车是基础,1万个充电桩是生态,司机的接单系统是网络,假以时日,这片商业雨林会孕育出新的秩序。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企业的商业策略,更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这些科技企业同时把握住了三个关键点:促消费,不只靠降价,而是用数据打通供需两端;稳就业,靠的不只是补贴,而是用灵活就业接住转型阵痛;闯海外,拼的不只是价格,而是用生态出海打破贸易壁垒。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用“世界工厂”重塑了全球产业链;经历过“卡脖子”的中国科技,凭借自主创新推动了全球重估中国科技产业的价值与潜力。这一次,同样可以依靠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的活力,度过当前的冲击。

注:文/金玙璠,文章来源:定焦On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