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科移动、中国移动、北京大学联合发布6G全息超表面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样机,为未来6G高速传输提供全新路径;中国电信联合北京邮电大学研发的可视化6G卫星接入网系统级仿真平台,可对目前超大低轨卫星星座进行前期仿真验证;南京市交通集团打造的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通过通感一体技术支撑低空飞行全过程管理……产业链协同努力下,6G图景正日渐清晰。
在4月10日至12日举行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期间,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说,6G发展需凝聚产业共识,化解技术路线分歧,最终实现商业闭环,推动移动通信向“移动信息网络”的范式变革。
AI为6G提供新机遇
“6G是一个基础性的使能技术,它可以赋能整个社会的智能化转型,能力比现有的5G再提升一个量级,甚至两个量级。”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介绍,6G能够实现通感融合、通信和智能的融合、泛在的融合,并有望在2030年左右逐渐投入商用,再一次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支撑新的变革。
“6G面临新的机遇,那就是AI。AI可以给6G提供新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6G可以将AI和通信结合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认为,传统通信系统面临理论性、智能性、灵活性三大瓶颈。为突破这些瓶颈,通信与AI融合是必然趋势。其中,现代语义通信可将通信技术与智能技术融合。目前,这一技术已在高清视频传输、车联网、无人机网络、大规模物联网等场景验证了其优异性能,在国际上广受关注。
智能设备更聪明好用
从人到物再到智能体,移动通信网络的连接更广泛,也更“无感”。“虽然5G网速提高了不少,但用户的实际感受却没有同步提升。这说明,仅靠提速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期待。”邬贺铨说,“随着AI的快速发展,诸如AI眼镜等新型终端设备不断出现,也对网络的速度、性能、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展望6G时代,消费类应用领域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每一代通信技术的跨越都离不开终端形态的演进。”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吴建军说,6G的显著变化之一,是智能体终端的出现:机器人、智能车、无人机等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决策和协作能力的“主动参与者”。
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认为,未来AI应用能否广泛落地是6G能否真正超越5G的关键。AI在终端设备上的突破,可以让智能设备更聪明、更易用。如果这些新型终端能迅速发展起来,将极大推动6G的普及和应用。
邬贺铨预测,6G正式商用后,手机可能会演变为一个强大的AI终端,不仅能更“聪明”地理解用户需求,还能大幅提升内容的自动生成能力。这种变革可能会像2007年iPhone的发布一样,引发一轮全新信息消费热潮。他认为,6G首先要满足手机等设备的基础性能升级和工业数字化的核心需求,通过规模化应用实现商业闭环,再逐步向无人机、卫星通信等更专业的领域拓展。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看来,未来6G将构建由地面网络、不同轨道高度上的卫星以及不同空域飞行器等融合而成的全新移动信息网络,与地面移动信息网络共同实现地球表面常态化的无缝覆盖。通感一体技术的突破,更可释放低空经济的无限可能。
需加强跨行业磨合
根据负责制定3G以来通信标准的国际标准组织3GPP提出的时间表,今年6月,业界将正式启动6G标准研究。
“6G落地,标准要先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说,标准是从创新到产品的桥梁,“桥梁必须得过。”
邬贺铨提醒,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4G到5G走向了全球统一,降低了产业链成本。而6G的产业化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风险。业界应加强沟通,尽可能凝聚共识,促进标准统一。
在标准制定方面,我国已经有所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强新兴产业标准建设,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5G-A、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标准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共识尤为重要。尤肖虎坦言,标准化的过程就是技术达成共识的过程,现在6G领域还有很多研究方向没有真正达到广泛共识。
闻库同样认为,不能盲目建设6G网络,而应先在概念和认知上达成共识,明确6G网络的服务对象与市场需求,以确保6G技术能够切实落地应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实际价值。
“6G的发展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跨行业磨合的问题。”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认为,要尽量把千行百业的人“拉”进来,多方合力发掘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案例。
吴建军直言,尽管近年来频频提到6G生态构建的“全行业协同”,但现实中仍以信息通信技术圈层为主,垂直行业的实质性参与依旧不足。尤其在AI加速渗透各行各业的当下,这一短板愈加明显。“要让机器人、汽车、无人机等行业真正参与标准制定,甚至担任标准组织负责人,而不只是提出几个需求。”吴建军说。
(家电网® HEA.CN)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