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16:44:38
这里没有“家书抵万金”,只有“论秤分金银”。
《读懂数字财经》注意到:北京银行员工人均薪酬从2020年起连续四年上涨,涨幅超过5万元。
这在同业都在降本增效的背景下,相当宝贵,银行业的精英们,知道应该跳去哪里了吗?
1、 涨薪的秘密:人效超过招商银行
为什么北京银行能够逆势涨薪?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方面,近几年虽然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风险提升的压力,但北京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2020年以来从未收窄,而且2020年末~2024年末,北京银行不良率从1.57%下降至1.31%,拨备覆盖率也有小幅提升。这种成绩在过去几年难能可贵。
良好的基本面为北京银行人均薪酬增加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北京银行保持了比较高的人效。
据北京银行行长戴炜介绍,“我们的运营管理效率比较高,2024年我们人均创利是129万元;北京行到去年底4.22万亿元资产,我们的员工人数是2万人。”
人均创利129万元是什么概念?比招商银行还要高出2万多元。
如果以人均创收看,北京银行的人均创收接近350万元,比招商银行高出60多万元。
还有一个数据可供对比:虽然招商银行ROE/ROI要远远高于北京银行,但北京银行2万人经营了4.22万亿元资产,招商银行11.7万人,经营了12.15万亿元资产,ROE/ROI的差距被人效抹平了。
为何北京银行人效高?
一个原因自然和北京这片经济沃土有关,而且如戴炜所述:“北京银行最大的优势是立足北京,北京这两个字就是北京银行最大的品牌和形象;在北京我们是大行,仅次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
另一个原因是数字化转型,戴炜表示:“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数字化转型,我们从过去一个正常的营业室柜台平均用人7~8个,到现在减少到了3~4个,这些释放出来的人力,绝大部分都转型到了营销一线,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相比于裁员降薪,这种数字化带来的岗位结构调整,这也算是降本增效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2、 未来还能涨薪吗?
面向未来,北京银行是否可以保持这种良好的经营情况,进而有更多空间保障员工利益?
可能性很大。
一方面,北京银行有一个口号,“要在长三角再造一个北京银行”,无论以贷款总量论还是以增量论,长三角都在其的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再造一个“北京银行”的野望意味着,北京银行营收、净利的增长潜力依然存在。也就是说,从基本盘层面上来看,北京银行的人均薪酬有继续上涨的基础。
还有一个数据需要注意,北京银行净息差下降幅度很低,2024年仅有7个BP,这也衍生了一个现象:虽然北京银行ROI、ROE不敌招商银行,但降幅却优于招商银行。
优于招商银行,自然也就优于多数同业。
那么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人效增长能否继续提高呢?在北京银行高层的表态来看,应当是可以的。
一方面,北京银行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 3.4%,2024年提高到4.6%,“2025年,北京银行正式进入全面数字化经营阶段。”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如是说。
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也意味着北京银行的数字化在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北京银行并不以人海战术为美, 我们过去可能经常会说北京银行的人还是少了,但是从未来讲人少可能是我们的优势。 这个表态来同样自于北京银行行长戴炜,代表了比较确定的方向。
综合上述信息,北京银行的人均薪酬还有增加的空间,但至于是否会增加,还要看具体发展脉络和管理层的决策。
无论未来结果如何,北京银行连续四年涨薪,涨薪幅度达到5万元的做法值得提倡。
我们一直认为,企业最好的ESG就是善待自己的员工,企业是员工的衣食父母,员工又何尝不是企业的财富之源?如果连善待自己的员工的都做不到,整天以“降本增效”的名义做裁员降薪的事情,又怎么可能践行ESG?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