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心理学博士:“短视频危害青少年”迎合家长焦虑情绪,但研究不支持

内容摘要“短视频正在吃掉你孩子的大脑”,类似这样的标题总是能吸引家长们的注意。真的如此吗?近日,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Xhaiden在学术科普媒体“神经现实”发表文章《关于“短视频有害论”的六个真相》,对看“短视频危害青少年”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文章

“短视频正在吃掉你孩子的大脑”,类似这样的标题总是能吸引家长们的注意。真的如此吗?近日,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Xhaiden在学术科普媒体“神经现实”发表文章《关于“短视频有害论”的六个真相》,对看“短视频危害青少年”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文章指出,“短视频危害青少年”的观点迎合了部分家长的恐慌、焦虑情绪而得以广泛传播。但理性来看,科学研究目前并不支持这一观点。

文章提及,从一些家长对青少年刷短视频的恐慌不难想到,这些80后父母们小时候看电视时,上一代人也有着类似的恐慌。相同的是,无论是刷手机还是看电视,家长更加担心的其实是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当孩子没有学习,而是在看电视或刷短视频时,这一焦虑被放大和转嫁,电视和短视频成了罪魁祸首。回过头看,电视是80后一代了解大千世界的重要窗口。当今时代,短视频也发挥着类似的作用。

对于青少年刷手机会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文章指出,大量的分析研究表明,使用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只存在微弱的关联甚至是无关联。牛津大学教授安德鲁·普日比尔斯基及其同事对美国近12000名9~12岁儿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既没有发现屏幕使用时间会影响儿童大脑的功能连接性,也没有发现屏幕使用时间更久的儿童幸福感更低或认知能力更差。

文章还指出,短视频应用的使用时长、观看短视频的频率与抑郁、社交焦虑、无聊倾向、痛苦情绪耐受度等心理健康指标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相关。而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习惯往往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相关研究显示,与父母关系融洽、能感受到父母关爱的青少年,往往在社交媒体使用上更加有节制,他们更倾向于将社交媒体作为拓展社交圈和获取知识的工具,而非逃避现实或排解负面情绪的手段。

图:某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

相反,在关系紧张、缺乏沟通的家庭中,青少年可能会将过多时间投入到社交媒体中,以此来逃避家庭中的不愉快。此外,当父母在亲子互动中过度使用手机时,青少年会感受到更强的剥夺感,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进而更多地使用短视频。很多时候,家长与其责怪短视频,不如投入更多精力,去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从手机、网游再到短视频,从更抑郁、更焦虑再到大脑都被毁坏,技术危害论不停地改换马甲在互联网上蔓延。可事实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了无可磨灭的力量。科技终究只是工具,如何利用好短视频,使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需要社会、家庭、平台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